01 竹居
听见竹节生长
唤醒城市人群内在向往
曾经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的茅山地区竹林掩映,树木森森。山脉连绵的地平线下,“竹居”酒店以无定型的存在(shapelcssness existence)随机散布在起伏的台地丛林中,似乎也渗透着仙风道骨的遗风,是东方盐湖城文旅项目最新的一个聚焦点。
依山就势、就地取材理所当然地成为本项目设计的原则,当然,由现代技术决定的构成方法,又为整体的设计确立了现代方向。以现代的设计语言阐述地域人文和地理环境的特性,唤醒城市人群的内在向往,成为该文旅项目的努力目标
“竹居”由五栋三层两面沿台地景观展开的建筑组成,起伏的屋面设计应和着台地的等高线变化,客房在不同标高的楼层与周边环境展开对话,餐饮等公区则半隐于地下,形成内向的院落。
经过处理的天然竹枝作为主要装饰构件,也成为间隔空间的结构材料,形成几何化的竹林。人在其下穿行、用餐,体验一种朦胧的情境。
裸露的楼板,天然的粗凿面花岗岩和人造的水泥板材形成一种典雅的灰色基调,衬托出竹子的有机性和秩序感,也衬托出其间鲜活的生命。
由密排的直径50mm的竹竿、竹木板陈设架和灰色水泥板墙面构成接待前区,这里也作为酒店共享的休闲吧。天花由六块竹木板加工成的片状造型构成,其间暗藏照明和机电装置。
水平展开的建筑平面和扁平化的房型格局有助于最大化地吸纳景观。压低近地的窗户设置,使休闲区空间产生一种朦胧的采光和晦明意境
随机悬挂的球形灯饰,亦是由竹篾以人工方式编制而成。“Y”椅以竹木定制,配上玻璃幕墙上垂挂的遮光竹帘,传递出道家的气息。
欧阳修有诗云: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”卧床面景设置,供客人云游梦泽或躺平发呆,极简的设计衬托阴晴多变的自然景观,可调光的照明配合客人的心情。
感——能听见竹节的生长、看见竹子和板岩被敲击的脆响
验——不一样的栖居
悟——感受到“大象无形,大音希声”的道和秀骨清像的仙气
02 木居
找寻失落的记忆
再现魏晋栖居体验
魏书的劲拙,陶器的憨朴,灰砖瓦当的斑驳,旧木头的岁痕,黑铁的浑然,草筋灰的肌质和老土布的温厚,均成为“木居”魂灵栖身附体的壳。
环墙的木制暗藏灯槽将立面作两段式界分——上段依从建筑的形态做二次木构的坡顶,满挂形态各异的手工编织灯具。
下段则贴合生活的日常,安置了承载陶罐器皿的老木头壁架,传统做糕点馒头的模与范脱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,成为鲜活的表意符号,装饰于简朴的墙面
整体素白的墙面,以现代的简约对话古风的素朴,夹层的设置为后勤和贮藏提供了平台;其下为下沉设计的水吧和布菲台,形成空间的节奏。
用餐区域则挑空,东向的坡顶上开出序列的采光窗,迎接日照的光影和记录时间的变化;专门从当地拆旧建筑里挑选的旧木头也表现了岁月的质感。
高敞空间、简约立面、弱装饰风构成古朴基调;记录时间的老木头、古风的床榻、混搭北欧时尚产品,为亲子空间营造温馨和穿越感。
坡屋顶、清水混凝土天花、青砖铺地,从魏晋时期生活场景的主要道具——榻引申绎的床具和座具,搭接现代与古代生活的线索
为使室内设计更接地气,项目一开始就确定大量采用低技术工艺,即本地工匠熟悉且技术难度不太高的手艺如夯土的外墙,裸露的结构,抹泥灰的饰面,简单木作等,并且尽可能多地采用本土化的主材,因而使整体的面貌更贴合本地的气息和地域肌理,也能更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。